
佛教发源于古印度,由释迦牟尼创立,之后逐渐传入整个亚洲,甚至扩展到世界各地,深刻影响了许多国家和地区,中国也在其中。
大家都知道,出家人需要有专门的修行场所。和尚一般住在寺院里修行,而尼姑则居住在尼姑庵中。她们的日常生活以清净为本,需要斩断杂念,遵守佛门戒律,吃斋念佛,静心打坐。
最早建立尼姑庵的目的,其实是为了方便古代上层社会的女子。有些富贵人家的妇女希望有个祈福拜佛的地方,但因为社会礼教森严,女子若频繁出入寺院,容易招来流言蜚语,所以尼姑庵便应运而生。这样,女子既能修行,又能避免不必要的非议。
展开剩余65%佛门的戒律极其严格,诸如不能杀生、不能饮酒、不能妄语、不能偷盗等等。古人甚至认为女子“障重”,因而要求她们遵守的戒律比男子更多,号称“三百四十八戒”。因此,尼姑庵理应是极其清净之地。
然而,到了民国时期,社会动荡,经济困窘,一些尼姑庵逐渐变了味。原本神圣的佛门清修之所,竟被人利用,成为了暗藏交易的场所,甚至沦为某些富豪眼中的“青楼”。
一般来说,出家人的生活非常简朴,靠香客的香火钱维持,或靠自己种植粮食、蔬菜来解决温饱。尼姑们除了诵经,还要负责清扫庵院,日子十分单一。如果心怀杂念,是难以安静修行的。可一旦钱财介入,佛门的清净便容易被破坏。
在广州,就有这样一段被世人诟病的往事。当时有一处尼姑庵名叫“药师庵”,因一名叫“全赖”的女子而名声大损。
全赖原本是苏州的名妓,不仅姿容出众,歌喉也极为动人,犹如黄鹂啼唱,吸引了无数达官贵人慕名而来。后来,她嫁给了广州一位富商,成了其小妾。没想到不久富商生意失败破产,全赖趁机卷走大批金银,逃亡之际,藏身进了“药师庵”,剃发为尼。
全赖出身风月场,善于交际,又手握珠宝,很快便在尼姑庵内掌权,成了管事的师太。然而,她并无真心修行的打算,只是借此掩人耳目。掌管庵院后,她心生歪念,竟将尼姑庵改造成秘密的“烟花之地”,招收一些年轻貌美的“假尼姑”,用来招待外客。
消息传开后,许多厌倦了寻常青楼的富家子弟纷纷慕名而来,“药师庵”从此表面上依旧是佛门清修之地,实际上却暗流涌动,银钱不断流入全赖的腰包。
后来,一些经济拮据的尼姑庵见“药师庵”获利颇丰,也开始效仿。到民国时期,广州已有七座尼姑庵走上了同样的道路。虽然吸引了不少权贵子弟,但那些所谓的“假尼姑”生活并不如意,她们所得大多要上缴,自己所剩无几。
本应是心灵净土的佛门清修地,却因为人心的贪欲而蜕变为声色场所。或许正是乱世之中,人们为生存所迫,更容易滋生恶念,使得本该纯净的信仰,逐渐染上了世俗的污浊。
发布于:天津市配资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